公營醫療資助縮減,大病貸款助解困!
 

香港公營醫療系統迎來重大變革!醫務衛生局昨日公布公營醫療收費改革方案,首階段將於2026年1月生效,急症室收費由180元大幅調升至400元,普通科門診費用增兩倍,住院及專科門診等項目亦全面加價。政府計劃以5年時間將公營醫療資助率由現時97.6%降至90%,強調改革旨在「能者共付、輕症共付」,減少資源錯配。
 

然而,此舉引發市民對自費負擔加重的憂慮,尤其大病治療費用可能成為家庭經濟重擔。在此背景下,民間借貸服務逐漸成為緩解醫療開支壓力的新選擇。

公營醫療資助縮減,大病自費缺口擴大

根據改革方案,急症室、住院服務及門診等項目收費全面調整,非緊急放射造影及病理檢驗服務改為分級收費,基礎項目免費,但進階與高端項目需自付50至500元不等1。政府雖增設「每人每年1萬元收費上限」並放寬撒瑪利亞基金申請資格,但對於需長期治療的重症患者而言,自費缺口仍可能擴大。


醫務衛生局長盧寵茂坦言,現行制度存在「大病自費、小病高資助」的失衡問題,改革後將扭轉此現象,但承認「全球罕見高資助率」難以為繼。此舉意味著市民未來需承擔更高比例醫療費用,尤其癌症、罕見病等需昂貴藥械的治療,可能超出一般家庭儲蓄能力。

 

借貸需求升溫:填補醫療開支的即時方案

面對醫療成本上升,民間借貸服務成為緩解壓力的重要工具。相較於傳統銀行貸款,私人借貸公司因審批靈活、放款迅速等優勢,吸引需短期周轉的市民。業界分析,醫療借貸需求主要來自三大場景:

  1. 緊急治療墊付:如急症室加價後,非危重病人需自付400元,若家庭短期資金不足,可透過小額貸款應急。

  2. 長期療程分期:針對癌症標靶藥物、心臟支架等自費項目,借貸分期減輕一次性支出壓力。

  3. 跨區就醫支援:部分患者需赴內地或海外就醫,借貸可覆蓋交通、住宿及醫療費用。
     

有金融業者透露,近年「醫療專項貸款」查詢量上升,尤其中年族群因需負擔父母與子女醫療開支,傾向選擇彈性還款方案。

 

借貸與保障並行:風險管理成關鍵

儘管借貸能解燃眉之急,但業內人士提醒需審慎評估還款能力。部分貸款公司推出「醫療保障型借貸」,例如:

  • 療程連動還款:還款期與治療週期掛鉤,若療程中斷可協商調整方案。

  • 保險整合服務:結合醫療保險理賠金作為還款來源,降低違約風險。

  • 低息紓困方案:針對低收入或長期病患家庭,提供利率優惠。
     

此外,政府與民間機構合作探索「醫療信貸擔保計劃」,透過第三方保障降低借貸成本,避免市民陷入高利貸困境。

 

未來展望:多元資金共建醫療安全網

醫務衛生局強調,改革目標是引導市民善用基層醫療,減少濫用急症等高成本服務。然而,要實現「大病有保障」的願景,仍需政府、市場與社會協力:

  1. 政策配套:擴大藥物援助計劃覆蓋範圍,將更多新藥納入資助名單。

  2. 金融創新:推動醫療費用分期支付機制,與電子支付平台整合。

  3. 公私協作:鼓勵保險公司開發「重疾險+借貸」組合產品,提供一站式財務方案。


公營醫療資助率下調雖是長遠改革的必要之舉,但短期內難免加重市民負擔。在完善社會安全網的過渡階段,民間借貸服務扮演了緩衝角色,協助家庭平衡醫療需求與財務健康。然而,借貸終非長久之計,如何從根本提升醫療資源分配效率、降低自費成本,仍是政府與社會需共同面對的課題。


面對醫療新常態,理性借貸與財務規劃並行,方能穩渡改革浪潮。




 

 

 


公營醫療資助縮減,大病貸款助解困!
忠告:借錢梗要還,咪俾錢中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