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資盛事不靠公帑 貸款公司助力突圍
香港近年大力推動盛事經濟,從藝術展覽到國際級演唱會,試圖透過多元活動重振城市活力。然而,政府資源終究有限,文化體育及旅遊局長羅淑佩直言「投資盛事不能只靠公帑」,需結合市場力量與民間資金。在此背景下,私人貸款公司逐漸成為企業與個人參與盛事投資的重要推手,透過靈活融資方案,為文化藝術與大型活動注入新動能。
政府資助的瓶頸:審批嚴、資源緊
根據政府數據,自2023年「文化藝術盛事基金」共批准17個項目,總資助金額約1.98億元,但部分活動因規模或效益爭議引發質疑。羅淑佩坦言,公帑運用須「用得其所」,未來將優化審批機制,嚴格要求活動帶動旅遊與經濟效益。然而,此舉也意味著中小型藝文團體或新興項目更難獲得政府支持。
例如,2025年兩場大型藝博會因「未能提交足夠績效資料」而停辦,反映政府資助的門檻與限制。面對此困境,許多主辦方開始轉向民間融資管道,尋求更彈性的資金支持。
私人貸款:填補資金缺口,推動盛事創新
私人貸款公司的崛起,為盛事投資開闢新路徑。相較於政府資助的繁複流程,民間貸款具備三大優勢:
-
快速審批:無需冗長行政程序,資金可於短時間內到位,搶占市場先機。
-
靈活用途:從活動籌辦、場地租借到宣傳推廣,資金運用不受嚴格限制。
-
分攤風險:透過分期還款或低息方案,降低主辦方的初期財務壓力。
以香港近年興起的音樂節為例,部分主辦單位透過貸款整合資金,成功邀請國際級藝人演出,並結合本地文創市集,既提升活動吸引力,也創造周邊消費收益。這種「以貸養投」模式,正逐漸成為盛事經濟的新常態。
貸款公司角色:從資金橋樑到策略夥伴
民間貸款公司不僅提供資金,更扮演資源整合者的角色。例如:
-
客製化方案:針對不同規模的盛事設計還款計劃,如按活動門票收入比例分期還款。
-
跨界合作:串聯旅遊、餐飲等產業,打造「盛事生態圈」,擴大經濟效益。
-
風險評估:協助主辦方規劃預算與收益模型,提升活動成功率。
有業者透露,近年不少中小型藝團透過貸款籌辦實驗性演出,先以小規模試水溫,再逐步擴大至商演,最終成功吸引企業贊助。這顯示民間資金不僅能解燃眉之急,更能成為長期發展的跳板。
未來展望:公私協力,打造永續盛事經濟
政府資源與民間貸款的結合,將是香港盛事經濟的關鍵。羅淑佩強調「市場力量需共同參與」,而貸款公司的靈活性恰好補足公部門的框架限制。未來趨勢可能包括:
-
專項貸款產品:針對文化、體育、旅遊產業推出低息融資方案。
-
績效連動機制:貸款利率與活動收益掛鉤,降低初期還款壓力。
-
跨界資源平台:整合政府、企業與貸款機構,提供一站式盛事籌辦支援。
盛事經濟的價值不僅在於短期收益,更是城市品牌與文化軟實力的長期投資。面對政府資助的門檻,民間貸款提供了一條更靈活、更貼近市場的出路。無論是藝文團體、活動主辦方,或甚至個人創業者,皆可透過合理融資規劃,將創意轉化為具影響力的盛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