港2月零售貨值跌13%,貸款紓困新契機
政府統計處最新數據顯示,香港2月零售業總銷貨值按年大跌13%,遠超市場預期的5.7%跌幅,更創下連續12個月下滑的紀錄。零售管理協會主席謝邱安儀分析,雖然3、4月在低基數效應下跌幅有望收窄,但整體市場低迷將持續。在這波零售寒冬中,不少商戶開始尋求資金周轉方案,「貸款」成為維持營運的重要選項之一。
零售業面臨的三大挑戰
-
消費模式結構性轉變
本地居民北上消費成常態,內地旅客購物習慣從奢侈品轉向體驗式消費,傳統零售模式面臨轉型壓力。 -
電商衝擊加劇
內地電商平台憑藉價格優勢搶佔市場,實體店鋪需在商品差異化和服務體驗上尋找突破口。 -
營運成本居高不下
儘管部分業主願意減租,但人工、水電等固定支出仍構成沉重負擔。
貸款紓困的時機考量
當零售業面臨轉型陣痛期,適度運用貸款可發揮三大作用:
淡季資金緩衝
3-4月傳統消費淡季期間,貸款能幫助商戶支付員工薪資、庫存採購等基本營運開支。
裝修升級資金
配合政府盛事活動檔期,部分商戶考慮翻新店面或引進新產品線,貸款可提供轉型所需資本。
數位轉型投入
面對電商競爭,實體零售需要加強線上線下整合,包括建立官網、社群經營等數位化投資。
商戶貸款決策三原則
-
現金流評估優先
需精算未來6-12個月預期收入,確保還款來源穩定,避免陷入借新還舊困境。 -
貸款用途明確化
將資金專項用於能產生收益的項目,如促銷活動、產品升級等,而非單純填補虧損。 -
還款彈性不可少
選擇可隨營業額波動調整還款計劃的方案,例如旺季多還、淡季少還的彈性設計。
行業專家的實務建議
多位零售業資深人士提醒:
-
比較不同金融機構的商戶支援計劃,部分提供首年免息優惠
-
可考慮以應收帳款或存貨作為融資擔保品
-
連鎖品牌可探討總部與分店間的資金調度方案
-
微型商戶宜優先考慮政府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
曙光初現的轉型契機
雖然當前環境艱難,但業界觀察到三大積極信號:
→ 盛事經濟帶動特定商圈人流回升
→ 本地特色商品在跨境電商平台找到新出路
→ 消費者重新重視實體店的體驗價值
零售業的轉型需要時間與資金雙重投入。在等待市場回暖的過程中,理性運用貸款工具、聚焦核心競爭力提升,方能渡過難關。正如零售老行尊所言:「冬天總會過去,重要的是保存實力,迎接下一波消費潮流的到來。」